
医院动态
热点资讯
健康教育:发烧身体发热的正确认知
有家健康网 2025-04-01阅读量:3327
发烧身体发热是常见症状,与致热原作用、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、感染、非感染因素、体温变化规律等有关。
1. 致热原作用:致热原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。外源性致热原如细菌、病毒、真菌等微生物,以及炎性渗出物、无菌性坏死组织等。这些物质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,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 - 吞噬细胞系统,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,进而引起发热。
2.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:当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到损伤,如中暑、脑出血、颅脑外伤等情况时,可导致其功能紊乱,使体温调定点上移,产热增加、散热减少,从而出现发热。
3. 感染:各种病原体,包括病毒(如流感病毒、新冠病毒)、细菌(如肺炎链球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)、支原体、衣原体、立克次体、螺旋体、真菌、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,不论是急性、亚急性或慢性,局部性或全身性,均可出现发热。
4. 非感染因素:除感染外,还有许多非感染性因素可引起发热。如风湿性疾病(类风湿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)、恶性肿瘤(白血病、淋巴瘤)、内分泌与代谢疾病(甲状腺功能亢进)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。
5. 体温变化规律:人体正常体温一般为 36 - 37℃左右,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。发热时体温会升高,根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低热(37.3 - 38℃)、中度热(38.1 - 39℃)、高热(39.1 - 41℃)和超高热(41℃以上)。而且发热还具有一定的热型,如稽留热、弛张热、间歇热等,不同热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。
6. 应对措施:对于低热,可先采取物理降温方法,如用湿毛巾敷额头、擦拭腋窝和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。若体温超过 38.5℃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降温,常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、阿司匹林等。同时,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,**充足的休息。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,如呼吸困难、剧烈头痛、抽搐等,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。
正确认知发烧身体发热,需了解其产生原因、体温变化规律及应对措施。发烧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,在处理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。若情况严重,应及时就医,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。
联系我们
-
门诊时间(全年无休)8:00-20:00
-
医院地址: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