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热点资讯
最新医学前沿:老想睡觉与基因的那些事儿
有家健康网 2025-05-02阅读量:5245
老想睡觉可能与生物钟基因、睡眠稳态调节基因、多巴胺相关基因、载脂蛋白E基因、食欲素相关基因等有关。
1. 生物钟基因:人体存在内在生物钟,由一系列基因调控,如PER、CRY等基因。这些基因的表达和调控会影响睡眠 - 觉醒周期。若生物钟基因发生变异,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,使睡眠和觉醒时间不规律,从而出现老想睡觉的情况。例如,一些人天生就是“夜猫子”或“早起鸟”,这可能与生物钟基因的差异有关。
2. 睡眠稳态调节基因:睡眠稳态是指机体对睡眠的需求会随着清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。某些基因参与了睡眠稳态的调节,如ADORA2A基因。当该基因出现异常时,会影响腺苷等神经递质的作用,使睡眠稳态调节失衡,导致睡眠需求异常增加,进而表现为老想睡觉。
3. 多巴胺相关基因:多巴胺是一种与觉醒和奖赏机制有关的神经递质。多巴胺受体基因(如DRD2等)和多巴胺转运体基因的变化,可能影响多巴胺的功能。多巴胺功能异常会导致大脑的觉醒系统受到影响,使人难以维持清醒状态,出现嗜睡症状。
4. 载脂蛋白E基因:载脂蛋白E基因有不同的亚型,其中ε4等位基因与认知功能下降和睡眠障碍有关。携带ε4等位基因的人群,可能更容易出现脑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异常,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,导致疲劳、嗜睡等症状。
5. 食欲素相关基因:食欲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分泌的神经肽,对维持觉醒状态起着重要作用。食欲素相关基因(如HCRT和HCRTR等)的突变或异常表达,会导致食欲素分泌不足或功能异常,使人难以保持清醒,出现过度嗜睡的现象,如发作性睡病就与食欲素系统异常密切相关。
老想睡觉与多种基因存在关联,这些基因通过影响生物钟、睡眠稳态、神经递质功能等方面,导致嗜睡症状的出现。了解这些基因与嗜睡的关系,有助于从基因层面揭示嗜睡的发病机制,为开发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。但基因只是影响因素之一,环境、生活方式等也会对睡眠产生影响。若长期存在老想睡觉的情况,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或呼吸睡眠中心等科室就诊,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。
联系我们
-
门诊时间(全年无休)8:00-20:00
-
医院地址: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