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医院动态
热点资讯
梅雨季节热衰竭正常吗
有家健康网 2025-05-14阅读量:6007
梅雨季节发生热衰竭是正常现象,但需高度警惕。这一时期高温高湿环境会显著抑制人体汗液蒸发散热,即使气温未达酷暑水平,闷热天气仍可能引发体液流失、电解质紊乱,导致循环衰竭。尤其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风险更高。
梅雨季的特殊风险
持续高湿度(常超80%)使汗液难以蒸发,体热蓄积速度加快。阴雨天气易让人忽略补水,隐性脱水更常见。杭州曾报道梅雨后首日34℃即出现42℃高热的热衰竭病例,证明湿度比温度更具隐蔽威胁。典型症状识别
区别于普通中暑,热衰竭表现为皮肤湿冷苍白、血压骤降、脉搏细弱,可能伴随呕吐或肌肉痉挛。体温通常正常或略高,易被误判为“着凉”,延误救治。关键预防措施
- 主动补盐补水:每小时饮用500ml含电解质饮料,避免单纯大量喝白开水稀释血钠
- 环境调控:空调除湿模式比单纯降温更重要,保持室内外温差≤6℃
- 衣物选择:速干面料优于纯棉,加速汗液导出
急救误区纠正
错误使用酒精擦拭或冰敷可能加重血管收缩。正确做法是阴凉处平卧、抬高下肢,用常温湿毛巾擦拭颈侧/腹股沟,并立即补充口服补液盐。
梅雨季防热衰竭需建立“湿热同防”意识,特别关注清晨和雨后转晴时的温湿度突变。出现头晕伴冷汗不止时,必须停止一切活动并就医,避免发展为致命性热射病。
联系我们
-
门诊时间(全年无休)8:00-20:00
-
医院地址: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