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认识肉毒杆菌 远离危害其实很简单

问题奶粉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,不过这次并非三聚氰胺,而是肉毒杆菌。公众开始出现恐慌,到底肉毒杆菌是什么?肉毒杆菌的危害有哪些?如何避免危害呢?

到底什么是肉毒杆菌?

在人类历史中,肉毒杆菌的恶名已有上百年。1897年,比利时暴发了一次食物中毒事件,科学家在引起食物中毒的火腿中,分离出了肉毒杆菌。肉毒杆菌自此进入人类视野,被冠以“香肠之毒”的恶名,它分泌出的肉毒毒素是迄今所知最强的毒素之一,甚至被用于制造生化武器。

专家指出,肉毒杆菌来自土壤或动物肠道中,可呈活动生长状态(营养细胞)或休眠状态(芽胞)。芽胞对热、化学药剂或放射线的抵抗力极强,而营养细胞则极易被破坏,仅能在无氧状态下生长。肉毒杆菌主要生长在常温、低酸和缺氧的环境中,在不正确的加工、包装、储存的罐装食品或真空包装食品里都能生长。

这么严重的细菌,到底有哪些危害呢?

肉毒杆菌中毒是经口食入而引起的。只要污染了肉毒杆菌的食物不具有强酸性或强碱性,并在储藏过程中与空气隔绝,肉毒杆菌都可以大量繁殖,产生毒素。如果食用前又未经彻底加热,就不能杀灭细菌和破坏毒素,从而引起中毒。

肉毒杆菌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凶险的一种。肉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微生物“肉毒杆菌”所分泌的外毒素。肉毒素是世界上最毒的一类毒性蛋白物质,其毒性是砷的1万多倍。人体口服摄入肉毒素致死剂量为8~10μg。一粒稻米重的肉毒素(20毫克)就能毒死2千人。

既然此细菌如何可怕,到底如何科学预防呢?

1、吃熟食。肉制品最好吃熟食,肉毒素特别怕热,通常在75到85摄氏度之间加热30分钟,或是在100摄氏度时加热10分钟,就可以破坏肉毒素;

2、平时自己做食物时,注意加工卫生;

3、加工后的食品迅速冷却并低温储存。

4、密闭发酵食品腐败变质后不要吃。如臭豆腐、豆瓣酱,可能豆类在生长的时候就已经从土里无意中携带了肉毒杆菌,而这些食物的制作,需要密封发酵,这给肉毒毒素制造了很“落位”的环境。

除了预防,要注意下面的误区!

误区1

100℃开水冲奶粉消毒?杀死毒菌,但破坏了营养

如果婴儿配方奶粉中含肉毒杆菌,不太可能通过用100℃的开水冲泡奶粉来杀毒,因为奶粉的最佳冲泡温度是40多摄氏度,高温会破坏其营养成分。

误区2

晃动奶瓶摇"碎"肉毒杆菌?辟谣:摇不碎

对于网传的"科普贴",专家称,剧烈震荡可以破坏肉毒毒素,不能破坏肉毒杆菌,肉毒杆菌一般进入肠道后,在密闭环境下才分解成肉毒毒素,在此环节,无法靠"摇晃"破坏其结构。肉毒杆菌不耐高温,100℃可被"烫死";在密闭环境下产生的肉毒毒素也可通过震荡破坏毒素;这类常识已在专家及医生处得到印证。如果一些企业在产品加工过程中经过高温环节、在密闭环境有过"震荡"环节,那么即使奶源有肉毒杆菌,最终产品也可能是无害的。然而如果奶粉中含有肉毒杆菌,就没那么简单了。

为你推荐

健康图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