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燥不同 治疗方法大不同

秋燥是指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。病邪从口鼻侵入,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,如鼻咽干燥、干咳少痰、皮肤干燥等。而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:一偏于寒,一偏于热,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,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,出现口干咽燥、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,临床上即分为“凉燥”、“温燥”两种类型。

温凉不同,缓解方法也不同:“温燥”应吃偏凉的食物养阴,如百合、沙参、西洋参、玉竹等;而“凉燥”则适合吃偏温的食物,如杏仁、陈皮、淮山、薏仁,还有南北杏煲猪肺汤。

秋咳为外感燥性咳嗽,治疗首当祛邪。若病邪未祛先补虚,那么留在体内的病邪就很难驱逐,导致病程拖延,因此治秋咳不可贸然进补。若非要进补,应选“清补”弃“腻补”。比如有补气之效的太子参和红参,前者属“清补”,后者属“腻补”。

为你推荐

健康图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