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医院动态
从医学前沿看打瞌睡的潜在机制
有家健康网 2025-03-28阅读量:8746
打瞌睡的潜在机制涉及生物钟调节、神经递质失衡、睡眠不足、饮食因素、疾病影响等。
1. 生物钟调节:人体有内在的生物钟,它控制着睡眠 - 觉醒周期。生物钟会根据环境中的光线等因素进行调整,当生物钟出现紊乱,比如倒时差、长期熬夜等,就可能导致在正常清醒时间出现打瞌睡的情况。例如,跨时区旅行后,身体的生物钟还未适应新的时间,就容易在白天频繁打瞌睡。
2. 神经递质失衡: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、血清素等在调节觉醒和睡眠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。多巴胺能使人保持清醒和兴奋,当多巴胺分泌不足时,人就容易感到困倦、打瞌睡。血清素也参与睡眠 - 觉醒的调节,其水平异常也可能引发打瞌睡现象。
3. 睡眠不足:这是导致打瞌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。长期熬夜、睡眠质量差等都会使身体和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。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和警觉性,使人在白天难以保持清醒,频繁出现打瞌睡的情况。例如,学生在考试前熬夜复习,第二天上课时就容易打瞌睡。
4. 饮食因素:饮食对打瞌睡也有一定影响。摄入过多高糖、高脂肪食物后,身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消化这些食物,导致血液更多地流向胃肠道,大脑供血相对减少,从而使人感到困倦。此外,缺乏某些营养素如铁、维生素B12等,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,导致打瞌睡。
5. 疾病影响:一些疾病会导致打瞌睡。例如,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中会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的情况,导致睡眠质量下降,白天容易打瞌睡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,身体代谢减慢,也会出现嗜睡、打瞌睡的症状。此外,贫血、心脑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影响大脑的供血和供氧,使人容易打瞌睡。
打瞌睡的潜在机制是多方面的,涉及生物钟、神经递质、睡眠、饮食和疾病等多个因素。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打瞌睡现象,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。如果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打瞌睡,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,排查是否存在疾病因素。
联系我们
-
门诊时间(全年无休)8:00-20:00
-
医院地址: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37号